信托凭借制度优势实现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实际上是对两种不同性质的资本要素及其功能的提升和再造,实现了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有机整合。
>>>>>>>>>>>>信托公司<<<<<<<<<<<<<<<<<<<
同其他金融形式相比,信托在资金投向领域、运用方式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将资金配置到不同类型企业和新兴产业的能力更强。具体而言,信托的独特优势可以从经济周期理论、财富管理理论和产业经济发展理论三个方面加以阐释。
经济周期理论:平滑经济波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一个经济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经济周期的循环不可避免。
经济周期对经济系统中由各个行业组成的子系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行业的周期性与经济的周期性相一致,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特别是对于以资源配置为主要载体的金融业态,其行业发展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密切相关。
本质上,金融领域的“平滑”机制,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状态基础上的。当基本均衡关系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在内部冲击与外部冲击作用下,金融风险就会产生。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与金融稳定机制可以简短地表述为:
金融体系存在内在不稳定机制,在冲击(动力机制)作用下,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逐步积聚增强,金融风险随之产生;
在传导机制作用下,金融风险逐步扩散,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在稳定机制作用下,金融风险逐步得到控制,一个经济周期循环完成。
信托制度由于其本身具有的财产管理、风险隔离、权益重构、跨行业金融资源配置及灵活的业务模式等制度优势,能够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市场供需情况,通过设置不同的金融工具
一方面,可克服债权融资在跨期风险处理上较脆弱的缺点,同时吸收债权融资在克服系统性风险方面的优势;
另一方面,可避开权益融资在系统性风险处理上较脆弱的缺点,同时吸收权益融资在克服跨期融资方面的优势。
也就是说,信托制度具有的综合性投融资模式,可以根据经济运行的特点、国家调控政策及融资主体需要,设置组合型的投融资方式,适应和满足投融资市场的变化。
同时,这种在投融资模式方面的综合优势克服经济发展周期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和跨期性风险,可以平滑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优化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增长。
信托业务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除了可在产融结合过程中发挥信托融资的中长期优势外,还可以根据资本市场的运行情况及经济运行周期结合运用短、中及长期融资模式,在提高金融资源跨时空配置效率的同时,克服债权融资与权益融资本身难以克服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问题。
财富管理理论:助力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促进社会和谐
信托的制度优势使信托公司具备了知识智慧开创业务的能力,通过不断创新,打破各种边界约束,把边界约束下的潜在价值释放出来,把被主观切断的原本相互联系的价值链创生出来;
通过知识集成,持续开展金融创新,围绕客户需求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因而也称为“智慧型信托”(中国信托业协会会长蒲坚语,2012)。
比如信托制度实行的管理权与收益权分离的原则,即十分适合现代经济发展对方便而灵活的理财制度的须求。
信托作为财产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安排,与当今的财富管理制度存在天然的内在逻辑。
财富管理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财富的形式,包括财富在不同时代的形式、财富观及转化方式、财富观的实现及财富的分配、财富管理体系及制度等内容。财富管理蕴含财富的传承及增值两项内容。
在美国等商事信托发达的国家,信托承担着投资管理的职责,委托人既是投资人又兼为受益人,受益人与受托人之间存在信托契约关系,信托的目的是财富的增值,受托人因此而获得受托报酬。
在经济高速发展、财富积累体现出集中趋势的中国,如何进行科学投资、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财富,逐渐成为国人关注热点。随着财富管理业务实践的推进,成功的投资理财不仅能够实现财富增值,还可以在家族传承中得到延续。
特别是目前在涉及家庭资产代际传承、资产信托、跨境投资税收制度及离岸财富管理业务制度规范等法律规定尚不明确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信托公司必须结合自身制度优势,深入探究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规律,从产品创新、品牌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体系、交叉销售、渠道建设、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能力,在实现信托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助力中国广大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产业经济发展理论:实现价值链延伸,创造更多价值附加
产业发展理论是研究产业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构成要素、产业组织、产业聚集与扩散、发展政策等问题的理论。产业是由参与社会生产劳动过程的技术、物质、资金等要素及其相互联系所构成的社会生产组织结构体系。
产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产业与产业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联系,产生自变与应变。产业理论一般包括产业的形成、成长、发展及衰退四个阶段。
研究产业发展理论主要是为了研究信托制度及信托业务对支持我国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